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教学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非语言技术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非语言技术

[作者:未知[来源:本站整理]| 打印 | 关闭 ]
、难看之感,甚至产生对抗心理。另外,在受教育者面前不必正襟危坐,但应注意姿态端正,不宜过于随便。如有些教育者在被教育者面前翘起腿,这是可以的,但翘起的腿抖动不停会让来访者心烦意乱。总的原则是,在交谈中,身体既要真正表现出自在自如,又表现出对对方的真切关注。
   正确运用手势。教育者正确运用手势时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手势应当准确、恰当地传情达意。手势语的表达必须同带有情感的有声语言协调一致,同时应当符合大家的习惯,简单明了。二是手势应当协调、自然得体。在说服教育中,要根据谈话的情景和内容做出相应手势,手势太少会显得呆滞死板,缺乏生气和感染力。手势过多会让人感到别扭,分散对方的注意力,影响教育效果。三是注意克服手势"语病"。常见手势语病有讲话时揉眼睛,抠鼻子,挖耳朵,或用手指直指对方等,这些消极的手势犹如有声语中的废话、脏话,会在对方心里产生消极影响,损害教育者的形象,影响讲话内容的说服力。
  
  三、声音特征
  
   声音特征指说话的音量、语调、语速等。这些特征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均会产生影响。音量,是指声音的响亮程度。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卡鲁经试验指出:要将自己的思想、意见成功地传达给对方,应注意让自己说话的声音低沉而稳健。这种绝招,用来应对"来势凶猛、大喊大叫"的粗鲁人物,有助于稳定对方的情绪,化矛盾为祥和。在个别教育时,有经验的教育者善于轻声说"大话",把分量体现在内容和语气上。在集体教育时,要考虑课堂的大小,以及内容的需要,适当放开音量。音量太小,听众听不清讲话的内容,思想就会开小差。但音量也不宜过大,只要后排的听众能听清即可。
 语调是一种主要的副语言。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间地用同一种语调说话会使注意力减弱甚至完全丧失,使听者昏昏欲睡,而周期地改变语调则能持续吸引听者的注意。语调变化要根据教育内容的需要,有时似高山瀑布,奔腾而下;有时如小溪流水,委婉而来;有时似珠落玉盘,清晰而明快;有时如银屏炸破,水浆迸出。总之,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应坚持"以情托声"的原则,使语言富有弹性变化。
   语速是指言语的快慢缓急。心理学感觉适应规律表明:要使听者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最好以每分钟150至200个音节为宜。当然,语速在特定情况下要根据具体语境和内容加快或减慢:一般用于表达震怒、兴奋、激昂等情绪时,可快;用于表达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