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公体教学观
想。面向21世纪高校体育公共课,体育教学内容应首先考虑如何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及体育综合素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整合与组合,实现课程内容系统化、综合化,加强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如将许多有健身价值,大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如攀岩、野外生存、定向越野、台球、网球、健美、瑜伽、街舞、体育舞蹈等项目,不失时机引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减少低水平重复的内容。使课程内容跟学生的生活更接近,由竞技化向健身化、娱乐化转变,改变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学术化和专业化过浓的倾向,激发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适应终身体育的需要。
高校公体课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形成科学的体育能力,培养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最终获得健康并保持健康。当学生把运动当成生活习惯时,这样体育教学就成功了。所以,高校要根据校情,适当开设一些学生喜欢的休闲体育项目,以适合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进行健身和娱乐。对于人文体育教学来说,在活动中获得了快乐,增强了体质,形成了锻炼的习惯,就达到目的了。
4.3.2公体课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是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
体育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运动认识、感受和体验过程。“以人为本”的高校公体课教学观重视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变“包揽”为“主导”,变“管理”为“协调”。由过去“育体”“练身”为主的方法,扩展向同时“启智、求知、调心、育人”的综合多样化方法体系。由过去的学生跟着练,转向学生“自主练”为主;由简单的“一刀切”的方法手段,向促使学生在已有所发展且能够充分发展的方向迈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使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学生存在年龄、身心发展水平、个性特征的差异。所以体育教学方法运用应从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的角度出发,遵循“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老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而采用不同的教法,如激励表扬法、情境法、发现法、启发法、尝试法、合作法等等。同时也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如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中注重学生体育能力和身体的差异,安排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分别进行教学。并对已掌握授课内容、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实行升级学习的办法,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
4.3.3公体课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关键
每个学生在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后,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评价,以便知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老师如何评价、以怎样的标准、方式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习发展是有很深影响的“以人为本”高校公体课教学观要求对学生体育学习进行评价不只是把评价对象看作一个个孤立的生物体,而是把学生放在学校体育的整体中来理解,不仅研究学生运动成绩的表面现象,还试图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现象存在的原因,从而客观的评价每个学生,使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树立信心,认识自己的潜能,促进自我发展与实现。
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评价还应特别重视对身体条件差、运动技术水平不高、缺乏运动信心的体育“困难”学生给予特殊的关怀,老师应以关心、爱护和鼓励的原则进行耐心教学,多鼓励少批评。在评价时,老师更要考虑到他们的先天条件,学习努力程度,注重学生提高的过程,看结果更要看过程。应该注重发展性评价,体现鼓励与诊断,为学生指明方向以帮助他们克服失败和无助感,树立尊严、享受健身的乐趣,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价值。通过四年公共体育课的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学生走人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人为本的教育评价应该是对评价对象进行整体的、全方位的、动态的评价。除了重视对学生的活动参与过程、努力程度、进步幅度等因素的评价,还应强调对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兴趣和体育态度的考核,把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成绩评定的范围,改变以往一元性的“教师判定”法,代之以“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和教师评定”相结合的多元性方法。把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价终结评价和过程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总之,将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多元性评价三者有机结合。多元化的评价能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同一教学目的可在不同的时间段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考核评价。这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观,能体现评价的公正并关注、激励学生的发展。
体育教学应从强调标准化共性的教育向个体化教育发展。每一个学生身上不同的基因决定其智能水平、身体条件、心理条件等各不相同,期望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同的锻炼结果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要大力提倡评价方式多元化。适当放宽对锻炼结果的评价,重点考察学生通过锻炼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提高的程度。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对学生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关注,是对学生生命的关爱,也是“以人为本”体育理念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5结束语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人类作为发展的主体和中心,其全面的发展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通过育体育心,最终达育人的目的。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公体课的教学观能促进学生对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潜能和特长的开发,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以人为本”的高校公体课的教学观的确立,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