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公体教学观
重情感与体验,为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服务;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促进学生良好的身体发育;从学生兴趣出发,为学生终身积极投入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走出“以人为本”的高校公体教学观的误区
我国高等院校公体课的改革与完善,丰富了我国大学体育理论,但仍有一些欠缺。体育教育在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时,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张扬,过分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兴趣爱好,出现以健康、娱乐完全替代竞技体育局面,导致公体课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方法和课程评价的改革都存在局限性,加大了改革的难度,易使改革不彻底。另外,错误的“以人为本”教学观还忽视了学生的身体“感受”。由于“身体”教育不够,机体所承受的生理刺激量不够,效果不显著,学生的体质状况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和提高。就拿近几年体育教学中“三自教学”改革来说,学生自主选择授课教师、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时间,表面上充分体现了体育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际上是失去了体育教学所应该具有的基本属性和特征。过多的“自主”还会造成学生“放纵自流”,会影响到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会给体育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麻烦。
有些学校在公共体育课的内容设置上只是零碎增加了一些娱乐、游戏活动、保健知识,或者健美操等大学生喜欢的一些体育项目,认为这就是以人为本了。但却没有注意到课程内设计缺乏系统、整体的思考,没有从深层次上较完善地体现课程理念。人的发展是体育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与核心,致力于人的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应通过要求来制定学生的运动的“量”,然后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利,让学生充分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学内容进行活动,最终通过考核来达到“质”的要求。这样可以满足学生参加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发展自己的特长,既使学生很好的锻炼了身体,又实现了体育的教学目标。真正的“以人为本”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观是能提升人的地位,显示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昭示人的个性的。要实现全体学生在体育课中全面、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就要确立正确的以人为本教学观。
4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体现
4.1从教学指导思想体现“以人为本”
“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指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起方向和主导作用,以教学的目标为核心的基本观点和认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要认真贯彻执行“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的现代体育教育理念是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落实高校公体课终身体育指导思想必须树立的教育理念。高校公共体育课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就是强调“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以学生为中,,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发掘学生创造潜质,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乐趣,培育学生具有完整人格。此外,高校公体课研究的重点是通过什么样的运动方式与手段,使人体更健康,它强调的是“重在参与”,这是学校体育追求的目标,它体现的也是“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4.2从师生和谐关系体现“以人为本”
高校公体课的“以人为本”教学观追求的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给学生们以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师生之间体现人文关怀,就是创建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双向促进的良好关系。“毫不夸张地说,体育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产物,其内在的价值本来就具有强烈的人文性。”由于学科的特点,从严格意义上讲,体育教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而是一个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身体练习的引路者,因此公体课体育教师更应努力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使自己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兄长、活动中的朋友。体育教学是师生双边有序的活动过程,是学生身体练习的过程,并以此来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教学,师生间彼此能接纳对方,心理相容,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情绪低落往往导致伤害事故频频发生。如在高低杠的教学中,学生情绪低落,不专心的话,很容易发生摔落的事故。因此,师生应当互尊、互重、互爱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实行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平等对话的互动模式。师生教学的互动,大大加深了学生对技能、技术的理解,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在课堂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吸收者,而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与主导者,既获得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信心和能力,又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基础。高校公体课以人为本的教学观要求体育老师能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点及体育教学的要求,做好与学生的交流以及管理工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感情沟通,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懂得交流意识应强于传达意识,帮助意识应强于管教意识,长远意识应强于短暂意识;教学中要克服“求全”、“求齐”。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更能体现人文关怀。老师与学生平等相处,最好的办法,就是与学生一起进行练习。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光做做示范,找找学生的不足,那样就与学生有生疏感,学生也不愿意与这样的老师接近,就体会不到人文关怀在教学中的体现。上课时,教师要融合自己的热情、激情讲话,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在学生中形成信任和理解。教学中要把每个学生都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资源来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动力资源,学生是自我认知的基础信息资源,学生是新知识、新能力、新精神生成的本体资源的功能。这样才能体现出体育课的课堂生命活力,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同时也增长学生的乐观情绪和自信心,使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得到调动与满足,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生存,这正是高校公体课要达到的教育目的。
4.3从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
4.3.1公体课课程教学内容健身化、娱乐化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基础
在课程内容上,应体现综合化、生活化、现代化。在公体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力求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并力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要对当前不考虑学生兴趣、千篇一律的陈旧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改变大学生一学不会、二学不懂、三学不乐的体育教学现状。以往从制定教学大纲到安排教学内容,总是过多考虑教师的情况,而淡化了广大学生的需求。体育课程内容没有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配套,难以提高学生踏入社会后进行时尚体育项目的能力。现在的不少大学体育课程内容很多是学生在初中、高中阶段已经学过的,学生感到体育课教学层次没有提高.认为体育课枯燥无味,仅仅抱以修满学分的观点上体育课,产生厌学现象。现在全国各高校公体教学内容传统的田径、竞技体操等项目已逐渐减少,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将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喜欢的项目将被淘汰。
因此,体育教育内容应该紧跟时代的变化,经济文化的发展,要适应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